本报兰州9月10日电新中国第一所民族高等学府——西北民族学院,已走过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。该院坚持“立足西北、面向全国、办出特色、服务民族”的办学宗旨,已形成独特的民族教学科研优势,迄今已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4万余人。
西北民族学院诞生于1950年8月。如今该学院已经从建院初期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的“培训班”,发展成为一所拥有3个教学分院、15个系部,以本科教育为主,兼备研究生教育、专科教育和中等教育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。学院面向全国28个省、市、自治区招生,各类在校学生达8000余人。
近年来,该院注重优化专业结构作资源配置,培育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,组建新的学科群。他们确定了民俗学等7个院级重点学科,其中民俗学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(藏语)、格萨尔学为省级重点学科。1994年该院设立了中英教学合作项目——西北少数民族英语师资培训中心,创立了英语师资培训的新模式。
据统计,从1991年至1999年底,西北民族学院承担重点科研项目近150项,出版专著200余部,发表论文2500余篇,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10余项,省、部级奖励150余项。其中藏族史诗《格萨尔》的搜集、整理、翻译和研究工作,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;于洪志教授主持的“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”研究,奠定了藏文信息处理的应用基础,在藏汉双语信息处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并由此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,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向世界发布信息。1999年,该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的多项奖励。江泽民总书记观看了该系统制作的多媒体演示后,握着于教授的手说:“好!有骨气,你们为中国人民争了光!”